English

中国演出在海外

1998-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李 韵 我有话说

近些年,关注舞台演出的人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文艺团体走上中国的文艺舞台。这些频频亮相的国外演出,使中国观众更多地了解世界文艺,也为国内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然而在为这种文化引入叫好的同时,也有人在想:中国的文艺演出在国外是怎样的情况呢?

民族艺术火爆世界

中国对外演出包括杂技、戏曲、民乐、民族歌舞、话剧、交响乐、木偶、魔术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据文化部提供的数据,仅1997年我国艺术表演团体在国外演出就有408起,8300多人次。据调查,中国的杂技艺术在世界各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可以说所到之处总能刮起一阵“中国风”。许多在国内并不十分有名的杂技演员在国外的演出中往往都能成为当地媒体每天关注的焦点。在非洲等国家,演出的轰动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艺术门类。而在西欧某些国家,观众对这种与他们熟悉的马戏大不相同的艺术,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在芬兰,中国的杂技团几乎每年都去表演,那里的人们已养成了一种欣赏习惯,就像每年必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每年都要欣赏中国的杂技。

而中国的歌剧——戏曲,同样能产生轰动效应,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今年2月,河北省京剧院在美国巡回演出,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从哈佛到杨伯翰,掀起了一股中国京剧的热浪。而早在1993年,成都川剧三团的《白蛇传》便让法国的观众们尽情领略了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随着中国戏曲一次次走向世界,一些国家的观众看戏曲演出也从最初的猎奇发展为真正的欣赏了。据报道,今年5月,浙江上虞小百花越剧团在芬兰演出被西方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首轮演出的门票早在演出前一个半月就预订一空。剧团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进行此行的最后一天演出,组织者告诉大家,由于碰到当地难得的好天气,市民可能多在户外活动,观众不会太多,请大家有所准备。然而,当开演的铃声响起时,剧场里仍像往常一样坐满了热情的观众。

中国民乐在海外的反响如何,虎年春节中央民族乐团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引起的轰动也许可以说明。由于中央民族乐团是在举世公认的“世界音乐圣殿”登台,再加上奥地利和德国的6家电视台进行实况转播,这场音乐会称得上是中国民乐向世界展示辉煌的一个盛况。演出时,清晰和谐的乐曲使奥地利观众如痴如醉。每一曲罢,掌声经久不息。满脸汗水的指挥陈燮阳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鞠躬谢幕数次,几次重返舞台,最后只好指挥加演了五首曲目。

改变思路开拓市场

从观众反应来看,民族艺术在国外火爆的场面时时出现。这足以说明市场前景是相当乐观的,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在国际演出市场所占的份额与繁多的艺术种类完全不成比例。

纵观我国在海外的演出,从艺术门类上讲,演出场次最多、最受观众欢迎、经济效益最好的是杂技。相形之下,以戏曲、民乐为代表的民族特色也很浓郁的门类就略逊一筹了。分析原因,杂技是一种不用语言、没有理解障碍、老少咸宜的艺术,它复杂、惊险的技巧满足了国外观众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许多外国人不能完全接受戏曲程式化所表现的思想情绪,然而,这些都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中国杂技之所以能为世界大多数观众所接受,除上面两个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现代杂技已完全摆脱了过去“耍把式卖艺”式的地摊模式,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杂技艺术从技巧性表演向综合艺术表现方向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音乐、舞蹈、体操、灯光等多种艺术和技术,真正实现了“杂”与“技”的结合,使杂技每一次在国外亮相都让观众耳目一新。与之相比,戏曲、民乐等艺术品种就显得比较保守了,但只要突破陈旧的模式,这些艺术就会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前面提到的河北省京剧院在美国的巡演,负责此项活动的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针对美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与京剧院一起,对传统剧目的时空处理进行了一些大胆的突破,使节奏更加紧凑;同时在每场演出前安排半小时介绍剧情、脸谱、服饰甚至乐器,使观众在演出前能对剧情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种“再创造”与“包装”是必要的、成功的。民乐也是如此,谁能否认,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邀请奥地利著名音乐评论家布拉威教授做现场讲解是一步妙棋呢。

民族艺术形式在走向世界时,如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作为我国对外演出的主渠道、主桥梁的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对此问题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思考与探索。总经理张宇认为:中国要想占有更大份额的国际演出市场,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必须做:一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应该在透彻地了解、分析国外的演出市场机制、运作手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特点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二是打出自己的世界级的品牌文化院团,形成适应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人们一说瓷器就会想到景德镇,一说白酒就少不了茅台。而当今的中国艺术界就缺乏世界知名的品牌院团和名牌艺术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